論法治中國的建設路徑

2021-12-02 18:09:05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法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指根據法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是一種歷史地形成的民主政體或民主政治理想。

法治所關注的是法律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和價值,是“政道”而非“治道”。與“人治”相對應,其一般的含義系以“人民民主”或“人民主權”為核心;憲法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的個人平等自由權利得到充分尊重與保護;政府、國家置于監督之下并嚴格在憲法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活動。

馬克思說,“法律應當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孫中山關于法治的主張,“人貴自重,須知國無法則不立,如其犯法,則政府不得不以法懲治之。”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近代以來百余年上下求索作出的最終抉擇,標注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新高度。社會主義,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法治,替代了延綿千年的人治傳統。兩者完美結合,讓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成為可能。

法治中國的原點乃是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豆餐V領》作為新中國的人民大憲章,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總結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100多年特別是自五四運動以來30多年的革命斗爭經驗,從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來的一部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前,它是中央人民政府施政方針和一切黨派、人民團體和個人行動必須遵守的共同準則。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制定和頒布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定以社會主義原則和人民民主原則作為基本原則,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體現人民民主的憲法。它是在對新中國成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第一部憲法包括序言、總綱、國家機構、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4章,共106條。首部憲法規定:全國人大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共和國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結合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共和國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于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先后制定、頒布了四部憲法。

“依法治國”為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新時期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之一,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首先強調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性。1978年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鄧小平強調:“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葉劍英在講話中論述了“發揚民主,加強法制”,強調“一個國家非有法律和制度不可”,“在人民自己的法律面前,一定要實行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他提出,要“盡快完善我國的法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不僅明確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原則,而且指出:保障人民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按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要求,從1979年起,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的作用逐漸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刑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刑法。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作了題為《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的講話。全會決定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建議修改憲法第45條,取消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5條的決議》。修改后的憲法第45條為:公民有言論、通信、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罷工的自由。取消了原條文中關于公民有“四大”權利的規定。

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開始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鑒于1975年的《憲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制定的,1978年《憲法》是在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指導思想下修訂的,既背離1954年《憲法》的社會主義民主基本原則,又脫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實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實際,亟待修訂。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央將向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他強調說,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等。關于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也將在憲法上表現出來。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國作為一項治國方略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強調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增加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容。此后,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指導下,中國的法制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2004年3月5日至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修改憲法是這次大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前,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先后三次對1982年憲法的部分內容作了修改。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草案,順利完成了對憲法的第四次修訂。“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正式寫入憲法,標志著人權作為法定權利得到保障。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隆重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次年2月,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全會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八屆四中全會制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藍圖,成為中共黨史上第一次專門研究法治建設的中央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我國法治事業上新的里程碑。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