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發展歷程與啟示

2021-12-02 18:10:41 作者: 來源:
分享到:

群眾路線是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它由“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兩方面構成。長期以來,群眾路線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始終是我們黨重要的價值理念和領導方式。

一、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展

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革命實踐緊密相連。它是我們黨長時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難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得到的無比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總結。

(一)群眾路線的萌芽

中國共產黨在創建之初,就有了群眾工作的高度自覺,出現了一些群眾路線的思想因素。黨的二大提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階級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大革命高潮中,武漢群眾運動風起云涌。劉少奇在漢口友益街尚德里4號撰寫的三本小冊子,明確指明工會的性質“是群眾的奮斗的機關”,強調要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來健全和鞏固各級工會的群眾基礎?;趯r民在革命中重要性的認識,1927年初,毛澤東在深入湖南農村農民之中調查研究后,在武漢都府堤住所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給正在興起的農民運動以有力支持和鼓舞。同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中共五大上,毛澤東提交了關于普遍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大力武裝農民,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的提案。

在黨的歷史文獻中,最早提出和明確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文字記錄,是在1928年11月。當時,李立三在與江浙地區黨的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在總的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但此時的群眾路線概念并不等同于后來被寫進黨章的群眾路線,此時的群眾路線尚處于摸索階段。

1929年9月,在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強調要樹立群眾觀點,重視群眾工作,明確提出各項工作都“要經過群眾路線”。與此同時,項英、博古、洛甫、劉少奇等,也都從各自工作的實際出發,對如何處理黨同群眾的關系、改進黨的領導方式與工作方法等問題,發表了真知灼見??梢哉f,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不斷摸索,厘清了黨對群眾工作的認識,孕育了黨的群眾路線。

(二)群眾路線的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一系列著作和講話中再次強調了發動和依靠群眾的重要性。在《論持久戰》中,他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這是黨的群眾觀點在黨的軍事思想與戰略中的最完整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產黨員決不可脫離群眾的多數,置多數人的情況于不顧”;“必須注意組織先進分子和廣大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

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闡述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他指出:“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段經典論述成為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科學理論形態的重要標志。1945年4月,毛澤東在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將“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列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并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劉少奇在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關于群眾路線問題”。黨的七大將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和內容載入黨章,標志著黨的群眾路線的真正形成。

(三)群眾路線的繼承與發展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面對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群眾概念在新時期的延展、社會階層的分化、理想信念的重塑等一系列新問題與新任務,黨一方面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群眾路線”這一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在深刻理解其要義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調適性的探索與發展,使其更符合新形勢的需要。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開創性的繼承與發展。他主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把“三個有利于”作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將其與群眾路線很好地融合起來。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思想,成為新時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方針。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強調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作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把我們黨作風建設中的一些原則性要求變成具體措施和行動,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衷心擁護。上述重要理論,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新時期的繼承與發展,為群眾路線理論體系增加了新的內容,體現了群眾路線與時俱進的特性。

二、黨堅持群眾路線的經驗與啟示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充分證明,重視和做好群眾工作、堅持走群眾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是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這為我們在當前形勢下實現科學發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經驗和啟示。

(一)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牢牢把握“為了誰”這個最核心的問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從成立第一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強調:“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七大更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惟一宗旨”寫進黨章。

我們黨之所以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主要是牢牢把握了“為了誰”這個核心問題。那就是,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現在有的黨的領導干部宗旨意識薄弱,同群眾的感情疏遠,權為我用,利為己謀,極大地傷害了群眾的感情,損害了黨的威信,人們對黨在新時期能否貫徹群眾路線產生懷疑。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動搖我黨的執政基礎,我們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問題的嚴重性、緊迫性,在靈魂深處真正解決好“為了誰”這個核心問題,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我們所做一切事情的標準,想問題、作決策、干工作都從群眾實際出發,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老老實實、踏踏實實為人民群眾辦事,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我們黨依靠群眾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人民群眾是黨的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保證。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深刻認識“依靠誰”這個最本質的問題,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

歷史證明,任何一個政黨,如果缺少人民的支持與擁護,靠策劃于密室或游走于高層,革命都不可能成功。革命志士譚嗣同在犧牲前曾感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為什么會無力?就是因為缺少人民大眾的支持!孫中山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告誡革命者要:喚起工農。而中國共產黨始終植根于民眾之中,在強敵面前,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人民戰爭,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樣依靠人民群眾,組成鐵壁銅墻,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僅用三年時間就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建國后乃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依靠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探索。

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黨的事業發展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保證。我們黨來自群眾,始終以人民群眾為靠山。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鄧小平也說:“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蘇聯共產黨嚴重脫離群眾導致政權轟然坍塌的教訓令人深思,而中國共產黨正是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革命和建設事業如日中天,舉世矚目。

學習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深刻認識“依靠誰”這個最本質的問題,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群眾是我們黨的執政之基、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百代興盛依清正,千秋基業仗民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必須依靠人民來實現。只有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群眾投身到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才能形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合力。

(三)我們黨注重了解群眾意愿、傾聽群眾呼聲、汲取群眾智慧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黨只有順從民意,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政治上代表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群眾中蘊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黨員干部實施正確決策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的創舉、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探索等成功實踐,無不集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因此,黨員干部要擺正位置,虛心向群眾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拓寬工作思路,提高決策水平。任何自以為比群眾高明、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下車伊始便哇啦哇啦的人,沒有不犯錯誤的。深入群眾,向群眾作宣傳,讓他們進一步了解、掌握政策,才能凝聚民心,把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黨員干部向群眾學習要下基層,接地氣,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民意。受群眾擁護給群眾帶來利益的,就堅持下去,反之,對人民利益造成危害,受到群眾反對的,就加以更正,從而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武漢市開展電視問政、聘請布衣參事都是問政于民的有益嘗試。

對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黨員干部應滿腔熱忱地加以處理,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既不要事不關己,漠然處之,更不能粗暴對待,激化矛盾。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不能掛在嘴上,不能搞“虛功”,而是要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問需于民,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把黨的根本宗旨,落實到廣大人民群眾身上。

(四)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歷經曲折,原因復雜,教訓深刻。貫徹好群眾路線,必須突破觀念性障礙和機制性障礙,形成全社會一致的群眾路線思想觀念,建立嚴格有效的社會約束機制,使貫徹群眾路線常態化、長效化。

我們黨的歷史,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群眾路線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什么時候群眾路線堅持得好,革命和建設事業就取得成功與發展,反之,脫離群眾路線,失去群眾基礎,革命和建設事業就遭受挫折與失敗。這在黨的各個歷史階段和重大歷史事件中都有了極為充分的證明。土地革命戰爭

分享到:
亚洲精品一线在线观看|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风|亚洲女同一区二区|推油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看片LUTUBE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