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連續不斷的軍閥混戰,使武漢工業基礎遭到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市委把發展工業作為黨的中心工作,在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集中全市人力、物力和財力,積極支援國家重點建設,大力發展地方工業,逐步建立起以冶金、機械制造和紡織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使武漢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華中地區的工業中心。
一、十七年工業建設與發展歷程
從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武漢工業建設與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一)1949年10月至1957年12月:初步發展階段
武漢解放后,武漢市委根據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把發展工業作為城市一切工作的中心。1949年10月5日,中共武漢市第一次代表會議提出了“把武漢建設成為一個新的工業城市”的奮斗目標,要求“把武漢市從消費城市逐步變為工業城市”,以此作為全市黨的工作的基本方針。按照這個方針,武漢市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調整公私關系,恢復和發展工業。一是采取“各按系統,自上而下,原封不動,先接后分”的接收方針,將31個官僚資本企業完整地接收下來,建立國營工業經濟,使其成為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二是調整公私關系,鼓勵和扶持私營工業。武漢市政府對關系國計民生而又存在困難的企業,從經濟上予以扶持。到1949年底,大部分公私企業恢復了生產,電力、鋼鐵、煤礦、機械及織布、面粉等14個公營企業迅速復工,產量日漸提高。紡織、碾米、肥皂等230家私營企業開工。其中一紗、申新、裕華、震寰等4家紡織廠紗錠運轉數達到11.74萬枚,比剛解放時增長3.56倍。三是引導商業企業轉向工業生產。1950年5月24日,棉商林厚周籌資開設開明油廠,這是第一家由商業資本轉向工業生產的工廠。不久,武漢建業投資公司成立,市長吳德峰親致賀詞:“它是武漢工商界進步的最具體的表現。私人資本應選擇工業為其發展前途,使武漢由商店林立到煙囪林立,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之后,一批商業資本轉向工業生產。
工商業的調整和勞資關系的改善,調動了資本家的積極性,停業、歇業戶減少,新批準的工業企業相繼開業,工業企業不斷增加。195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5.52億元,超過解放前歷史最好水平,比1949年增長118.18%,年均增長29.7%。棉紗等主要工業產品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以1950年為100,1952年棉紗為159,棉布為418,食油為284,面粉為204,肥皂為193,火柴為167。短短3年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為后來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集中力量,支援國家重點建設。“一五”時期,國家決定在武漢投資興建武漢鋼鐵聯合企業、青山熱電站、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和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等大型重點項目,旨在把武漢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1953年下半年,國家在武漢的部分重點工程開始基建工作,武漢市委立即提出“基建第一”的口號,要求傾力支援國家重點工程建設。1954年5月,中共武漢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進一步提出“緊密團結起來,為把武漢建設成為新的社會主義工業城市而奮斗”的口號,要求把全力保障重點工程的完成作為全市黨的中心任務,各項工作都要為它服務。強調全市黨組織、人民和各行各業要像支援戰爭一樣支援重點建設,全力以赴,解決重點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各方面“盡先辦理,主動積極,只許辦好,不許辦壞”,實行“國家優先、工程優先、基建優先”的原則。
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響應市委號召,以支援重點建設為己任,各行各業竭其所能,克服困難,無條件為重點建設服務。先后修建了連接青山工業區和武重、武鍋的道路,新建和擴建了青山水廠、東湖水廠,并構筑橋涵、安裝供水管道、架設電線,保障工程建設的供水、供電和運輸。同時組織力量,做好重點工程所需磚、瓦、灰、沙、石等建筑材料的供應,積極主動地承擔工程協作配套的任務。
第三,圍繞重點工程建設,發展地方工業。武漢市委根據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國家“一五”計劃的要求,制定了《1953—1957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在充分發揮現有設備能力的前提下,擴建和新建一部分地方工業。市委第一書記王任重要求用最大的力量來發展工業。1957年,武漢市委根據中央多建中小型工業企業的精神,按照“多搞”、“小搞”、投資少、見效快的原則,決定發展短小精干、品種多樣、用途廣泛的工業產品;推進機電工業的技術改造,實行修理與制造并重的方針,增加產品品種,補國家工業之不足;增加地方建筑材料生產品種,以滿足重點工程的需要;適當發展若干新工業,改變地方工業中的薄弱環節。
按照這一指導思想,武漢市采取多種形式發展地方工業。一是把改造改組相結合,實行資本集中。如華中壽記機器廠等36家廠(店)集資聯營,組成大同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金同仁等近200家中藥店聯合組成中聯制藥廠;冠昌、公記等16家小型機器廠聯合改組成立開明鐵工廠股份有限公司;20多家私營無線電商聯合建成5家無線電工廠。二是有選擇地對一批公私合營企業投資擴建。如對一紗、震寰、裕華、申新等4家私營棉紡織廠進行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三是積累資金,新建、改建和擴建一批國營工業企業。如武漢機床廠、武漢機床附件廠、中原制藥廠等。到1957年,武漢市共改造和擴建了160多個地方工業骨干企業。
經過“一五”時期的建設,武漢工業有較大發展。新建工業企業32個,其中投入生產或部分投入生產的29個。國家重點工程武漢肉聯廠、青山熱電廠、國棉一廠等相繼建成,武鋼、武重、武船、武鍋等國家骨干工程開始建設。195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14.57億元,為1952年的2.64倍,年均遞增21.5%。重工業的發展更為迅速,1957年生產資料的生產為1952年的5.5倍,占全市工業的比重由1952年的18.32%上升到37.36%,機器制造業為1952年的6.2倍,許多工業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地方工業也有很大發展,“一五”時期,共生產新產品153種,到1957年,已能生產成套的工業設備、小型動力設備、電器儀表以及農業機械。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武漢市的經濟結構,由一個商業比重很大的城市轉變為重要的工業城市。1957年11月,武漢市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宣布: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武漢市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已經開始形成社會主義工業城市。
(二)1958年至1962年:全面發展階段
1958年在“超英趕美”和總路線的影響下,武漢市領導層急于求成的思想迅速滋長起來。7月下旬,武漢市委在廬山召開全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武漢市地方工業第二個五年計劃(草案)的決議》,規定到1962年,武漢市地方工業總產值達到106億元,比1957年增長12倍,年均增長62%;工業總投資34.38億元(武鋼、武重、武鍋、江岸車輛廠等不包括在內),其中重工業投資25.57億元,占74.37%;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196項(通稱“二百項”)。
“二五”工業規劃雖然是一個冒進計劃,但反映了武漢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因此,在“二五”工業規劃執行過程中,武漢人民表現出巨大的革命熱情和獻身精神,這對于武漢工業建設產生了積極作用。1958年至1960年,是武漢工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3年,許多重要項目和主要工廠是在這3年中建成投產的,支柱產業也是在這3年中奠定基礎的。首先是冶金工業快速發展。1958年8月12日,武鋼焦爐廠一號焦爐建成。9月13日,我國當時最大的現代化高爐武鋼一號高爐建成出鐵,毛澤東參觀了出鐵的全過程。1959年先后建成了二號高爐,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平爐和二號、三號、四號焦爐,煉鋼體系初步形成。1960年7月,武鋼軋鋼廠建成,并于當年完成了年產鋼150萬噸的第一期工程建設,標志著武鋼由鋼鐵冶煉階段進入到鋼材軋制階段。
其次,機械制造工業全面發展。“二五”工業規劃中,機械工業85項;在30項重大建設項目中,機械工業21項。“二五”計劃的頭3年,武漢地方機械工業新建、擴建的項目占全市地方建設項目的43%。1958年,開辟關山工業區,新建武漢汽輪發電機廠、武漢鼓風機廠、綜合電機廠和武漢軸承廠等重點企業,作為武漢機械工業的主要基地。同時對市內老機械工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改建擴建了湖北拖拉機廠、武漢通用機器廠等數十家機械制造企業,形成了生產規模。
再次,紡織工業和化學工業得到長足發展。1958年武漢市第一針織廠建成投產,標志著武漢針織業開始向大型化、系列化邁進。同年8月興建的葛店化工廠,于1959年3月開始投產,建立了以葛店為中心的化學工業基地。
但應該看到,“二五”規劃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夸大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計劃所規定的工業發展速度和基建投資增長速度超過了武漢市的實際與可能。而且在實施過程中,片面追求高速度,基建戰線過長,規模過大,要求過急,導致交通運輸、物資供應和勞動力緊張,企業生產不能正常運轉,工程建設也不順利,窩工、浪費十分驚人,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
1960年12月13日至1961年1月23日,武漢市委召開三級干部會議。會議承認1958年后經濟建設中存在著若干偏差,強調要貫徹執行黨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按照農、輕、重的方針安排生產。隨后,武漢市開始對工業進行系統調整。第一,按照中央精神,結合武漢市實際,對工業實行必要的“關、停、并、轉、保”。關停了一批產品質次價高、無銷路和長期虧損的工廠;合并了一批產品重復、技術設備落后的工廠;壓縮了部分工廠的生產規模,對與人民生活、國家重點建設密切相關,而且技術先進、銷路好的企業,則采取保護政策。經過有秩序的收縮,全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由1960年的908個減少到1962年的475個。
第二,調整工業內部結構,重點發展農業機械和化學工業,適當降低重工業的發展速度。按照“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總方針,武漢市委把發展支農工業作為工業建設的重點,并把化學工業作為冶金、機械制造工業之后的第三個重點項目。到1962年,農機生產廠家增至11家,市屬地方工業85%的企業直接或間接為農業服務,化肥、農藥等化學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適當降低了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和比重。1960年和1962年輕重工業之比分別為52.8%和47.2%、66.2%和33.8%,輕工業的比重逐年上升,重工業的比重逐年下降。
第三,壓縮基建投資規模。根據“先中央后地方,先省后市”、“先生產后基建”的原則,對國家預算內外基建投資進行壓縮。1961年壓縮到1.477億元,1962年進一步壓縮到0.629億元,為整個“二五”期間投資最少的一年。同時,大量削減建設項目,到1962年共停建、緩建以工業建設為主的基建項目382個,其中市屬項目333個,占87.17%;對于繼續施工的項目,也區別不同情況加以調整。
調整實質上是對武漢工業的重組,也是對“二五”工業規劃的進一步修正,使規劃盡可能
符合武漢實際。在調整的過程中,武漢市委把“退”與“保”辯證統一起來,該退的堅決退,該保的堅決保,該上的堅決上,不搞“一刀切”。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克服困難,逐步理順了嚴重失調的比例關系,基本完成“二五”工業規劃的主要項目,工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建成和基本建成一批重要工業企業。尤其是武鋼、武重、武鍋、武船等一批“武”字頭企業全面建成投產,成為武漢工業體系的骨干和核心。二是工業企業開工率提高。1960年基本開工的企業占總數的84.47%,1962年10月達到96.56%;企業的虧損戶減少,一部分企業扭虧為盈。三是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1962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9.85億元,為1957年的136.24%;生鐵70.73萬噸,鋼30.64萬噸,發電量9.9568億千瓦時,紗3.3萬噸,絲織品219萬米,農藥551噸;主要工業產品多數從無到有,有的產品產量成幾十倍乃至上百倍地增長。1962年12月,中共武漢市第四次代表大會指出:武漢市“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基地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了”。
(三)1963年至1966年5月:鞏固發展階段
1963年,武漢市委按照中央繼續調整的方針,編制了三年(1964年至1966年)工業調整規劃,提出把調整與鞏固、充實、提高結合起來。為了保證規劃的執行,武漢市委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進一步調整工業發展方向,加強支農工業,優先服務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1963年,支援農業的生產資料產品35種,并加強小型拖拉機的生產。1966年與1962年相比較,農藥產量增長12倍,小型拖拉機產量增長21倍。同時,對產銷矛盾突出的行業如糕點糖果行業、飲料行業、采煤行業、汽車修理行業等繼續進行關、停、縮、轉。
第二,加強技術改造。1963年8月,武漢市提出“今后三年內地方工業一般不再搞新建了,基本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搞技術改造”。1963年,全市有1/3的工業企業共500多個項目改造投產。3年中,全市共投資3000多萬元用于技術改造。同時開展學上海運動,派出大批廠長、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赴上海拜師學藝,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據不完全統計,1964年1月至1965年11月,武漢市重大革新成果2.3萬多項。
第三,工業和基本建設堅持量力而為、確保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則。按照這一原則精神,武漢市推遲不急需項目的建設,削減建設條件不落實的項目投資,集中力量,保證重點項目按期建成,尤其是冶金重點項目。1963年11月,武鋼大型軋鋼廠竣工投產,6種主要產品更新換代,超額完成國家計劃;1965年3月,武鋼軋板廠試制成功;漢陽軋鋼廠500軋機也加快了建設速度。與此同時,武漢市圍繞鋼鐵工業重點工程,新建武漢帶鋼廠、武漢薄板廠、武漢鋼管廠等,連同武漢市冶金工業公司所屬漢陽軋鋼廠、漢陽鋼絲繩廠、漢陽鋼鐵廠等10余家冶金企業,冶金工業形成規模,成為武漢市第一大支柱產業。1966年與1962年比較,生鐵產量增長2倍多,鋼產量增長3.2倍,成品鋼材增長3.4倍。
第四,加大對制造業的投資。1963年后,武漢市對制造業基建投資逐年增加。1963年為3649萬元,1964年為7150萬元,1965年為1.4053億元,1966年為2.1827億元,4年中投資增長了近5倍。隨著對制造業投資的加大,機械制造業得到全面恢復和發展,到1965年底,武漢地區機械制造工業企業341家,職工8萬余人,產值7億多元,共有拖拉機、內燃機等21個行業。機械制造業成為武漢市第二大支柱產業。
第五,加快發展紡織工業。1964年,武漢市在漢陽興建了第一色織布廠。1965年10月,由國家投資3856萬元的武漢市第二棉紡織廠建成投產,有紗錠11.232萬枚,線錠4.08萬枚,布機2448臺,使武漢市紡織生產能力增加1/3。與此同時,武漢市開始建設紡織機械器材基地,將“二五”時期籌建不久又下馬的紡織機械廠等逐步改建成新型的紡織機械廠和器材廠,在武昌楊園地區形成以紡織機械和紡織器材為主的企業群體。到1965年,武漢市紡織工業系統的棉紡織、針織、色織、復制、印染、紡織機械等行業均得到了明顯發展,共有職工4萬余人,紗錠44.3萬枚,年產棉紗30余萬件,總產值5.3億元。紡織工業成為武漢市第三大支柱產業。
第六,進一步完善工業區建設。1963年以后,武漢市進一步加強各具特色的區域工業經濟建設,口區以發展汽車及配件為主,江岸區以發展低壓鍋爐為主,青山區以發展冶金設備、高中低壓閥門為主,江漢區以發展儀表、電機電器、電線電纜、工具器具、精密制造等基礎元件為主,一批新工業區逐步建成。到1965年,全市先后建成青山、余家頭、答王廟、缽孟山、武東、關山、葛店、白沙洲、堤角、唐家墩、易家墩、鸚鵡洲、七里廟等13個工業區。至此,武漢市已經基本形成13個工業專業生產體系、3大支柱產業和13個工業區。
二、十七年工業建設的成就與特點
經過17年的艱苦創業,武漢市由一個商業比重很大的城市轉變成社會主義工業城市,在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武漢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工業總量居全國第五位。其中,武鋼是全國第二大鋼鐵中心、最大的板材生產基地;武重是全國最大的重型機床廠,被稱為重工業的“心臟”;武鍋是全國四大鍋爐廠之一;武漢鼓風機廠名列全國第四位;葛店化工廠位居全國化工企業前列。第二,武漢工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中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尤其是缺乏重工業的歷史,改善了全國的工業布局,尤其是重工業的布局,起到了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作用。第三,武漢工業對湖北工業的發展具有十分明顯的支撐作用。新中國成立后17年間,武漢工業占湖北工業的比重最高為68.4%,最低為54.5%。綜觀武漢17年的工業建設,有如下幾個明顯特點。
(一)武漢工業建設得到了中央和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持與幫助
中央十分關心和重視武漢的工業建設。1952年,國家著手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鑒于武漢優越的地理位置、工業基礎和戰略地位,同時為改變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布局不合理和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中央先后確定在武漢投資興建武漢鋼鐵聯合企業、武漢重型機床廠、武漢鍋爐廠、武昌造船廠、武漢長江大橋、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和青山熱電站等大型重點項目。“一五”時期,國家在武漢投資達15億元,用于工業的投資5.41億元;“二五”時期,國家對武漢工業投資達17.6億元。尤其是武漢鋼鐵公司的建設,中央更是高度重視。1950年,中央開始醞釀在武漢建立大型鋼鐵基地。其后,經過多次選址和論證,最終定在武漢青山。盡管財政十分緊張,國家還是統籌安排,批準武鋼建設。毛澤東多次參加政治局討論會,指示“鋼鐵要過關,鋼鐵要過江”,強調“要抓緊時間,加緊建設,要把武鋼的建設放在`一五'計劃的首位”。
全國各地對武漢的建設也給予了無私的支援。以武鋼建設為例,中央調動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資源勘探、設備制造、工程設計、交通運輸等方面組織大協作,打總體戰。動工之前,東北、重慶等地調來施工機械2000余臺。建廠期間,全國各地400多家企業支援鋼材16.0179萬噸、水泥25.55萬噸、木材28.66萬噸,以及汽油、柴油、磚、瓦等大批物資。據統計,僅鋼材、木材、水泥、沙、石的總重量就需要10萬個火車皮或100萬輛汽車運輸;全國18個省、45個城市的1000多家企業為武鋼制造了各種機械設備。時任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幾次向各鐵路局發出快速運輸、不得積壓支援武鋼物資的命令;交通運輸部門也對航運部門發出快速運輸武鋼物資的命令。全國各地選派了大批干部、技術人員支援武漢工業建設。從1952年到1957年,僅從9個省、市、自治區選派的干部及中央分配到武鋼工作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有5481人;1954年,廣東省和20多個部屬企業共抽調近千名干部、技術人員支援武重建設;1956年,20多個部屬企業為武重培訓了2000多名干部、技術人員。1957年,上海天一印染廠和無線電廠遷建武漢,有力地推動了武漢紡織工業和電子工業的發展。
(二)始終把支援和確保重點工程建設作為工業發展的中心工作
重點工程是國家工業體系的支柱和骨干,具有技術裝備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一項重點工程建成,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和配套工業的發展。武漢市委充分認識到重點工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把確保重點工程建設作為工業建設的重中之重,確立了“重點優先、骨干優先、大型優先”的發展方針,要求“全市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須服從這一中心,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均應優先投入這一中心”,堅決做到“要人抽人、要物送物”,領導全市人民用支援革命戰爭的精神支援國家重點建設。從1953年到1966年,歷屆武漢市委、市政府均把支援重點建設、確保重點建設作為戰略舉措來抓,強調要“保證重點,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在武鋼建設中,湖北省委、武漢市委從武漢工業發展戰略高度認識武鋼建設的重要性,決定由市委基建部和市政府基建辦公室統一負責基建服務工作的指揮協調,加強對支持重點建設的領導;組建青山區,以服務武鋼為主要職能;成立支援武鋼建設指揮部,共支援工人1713人、民工2萬余人,鋪筑道路20萬平方米,修建橋涵7座,埋設供排水管道30公里,架設電話線15.77公里、輸電線路近50公里,支援磚1.869億塊、瓦1075萬片、沙7.7404萬立方米,完成土方4300萬立方米、石方12萬立方米;30多家工廠為建設一號高爐,承擔了4000多噸設備的制作任務;武漢市汽車運輸公司抽出一半的汽車為武鋼運轉物資。湖北省、武漢市政府還在青山地區建立商店、蔬菜食品水產市場,設立醫療點,開辟輪渡和公交線路。1958年在關山、武東工業區建設時,武漢市集中數萬建設大軍,夜以繼日,爭分奪秒,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主要工程。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武漢市克服困難,繼續全力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武鋼、武重等一批重點企業的竣工投產,構成了武漢工業體系的核心,為武漢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工業布局向沿江、沿鐵路線和市郊展開,重工業和重點項目集中于武昌、青山地區,初步形成比較合理的工業格局
武漢市原有的工業布局不合理,工廠與商業區、居民區混處,市區內企業大多數占地狹小,生產布局難以展開。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市對原有工業布局進行調整。在區域布置上,工業建設以武昌、青山為主,新建項目、重點項目、大型項目和重要企業大多安排在武昌、青山,同時在漢口、漢陽開辟新工業區,形成了新的工業布局。在點線安排上,為了運輸的便利,新建項目主要向沿江、沿鐵路線和市郊展開。如青山、葛店、余家頭、白沙洲、鸚鵡洲等工業區在長江沿線,答王廟、缽孟山工業區在鐵路沿線,關山、堤角、唐家墩、易家墩、七里廟等工業區在市郊。
(四)注重工業體系建設,輕重工業比例比較協調
武漢“二五”工業規劃明確規定在武漢建成冶金、通用機械及冶金設備制造、汽車與拖拉機制造、造船、電力設備制造、無線電及儀表生產、工作母機及工具制造、化工、制藥、建筑材料和紡織等11個生產專業體系。1958年12月,武漢市對工業生產專業體系進行具體化,列出了各專業體系的組織單位和產品主要目錄,并增加了輕工業和準備件兩大專業,共13個生產專業體系。1959年12月,武漢市委在《關于1960年至1962年三年的經濟工作規劃綱要(草案)》中指出:“在服從全國、全省`一盤棋'和經濟協作的基礎上,屬于武漢分工擔任的專業生產任務中的缺門予以補齊”,“努力向高(級)、精(密)、大(型)、套(成套)的生產方向發展”,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按照這個規劃,武漢市在三年繼續調整時期進一步加強了工業體系建設。以機械制造工業為例,1965年7月,武漢市委召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專業化協作,試辦托拉斯,通過成立專業公司或總廠的辦法,將企業按行業“編起辮子”組織起來。當年,根據國家經委和一機部對機械工業組織專業化生產的要求,武漢市按照產品專業化、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的原則,組建了武漢齒輪廠、精密鑄造廠等10家地方國營專業工廠,加強了武漢機械工業生產協作和配套能力。9月,武漢市機電工業系統對所屬169個企業按照專業化管理的要求,組建了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4個專業公司和標準件、鑄造等5個總廠,以及通用機械、機床與工具2個行業。到年底,機械制造工業體系形成,共建成拖拉機、工程機械等21個行業。經過幾年的努力,武漢市逐步建立起以冶金、機械制造和紡織三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體系
工業內部的比例關系逐漸趨于協調。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工業落后,基礎薄弱,武漢市沒有多少重工業,因此,輕工業比重很大。1952年,輕重工業之比為89.7∶10.3。隨著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竣工和地方工業的發展,重工業的比重逐漸加大,特別是“二五”工業規劃實施后,重工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1958年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33.6%,1960年達到47.2%。經過調整,重工業的比重有所降低,1963年后又逐步提高。1965年重工業占44.9%,1966年占46.4%。由于武漢是國家的工業基地,是華中地區工業原材料的中心,適當發展重工業是必需的,也是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客觀要求,符合中央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發展冶金工業和機器制造業的精神,以此而論,武漢市輕重工業的比例大致是合理的。
三、十七年工業建設中存在的不足
武漢工業經過17年的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由于武漢工業先天不足,相當一部分企業是老廠,還有許多工廠是由手工業作坊并廠升級而成,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又曾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因此,武漢的工業建設也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相比較,武漢工業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第一,企業設備陳舊,工藝落后。1963年,全市市屬工業主要設備24125臺,其中,按新舊程度分,使用11年至20年的有4999臺,21年至30年的有1371臺,31年至50年的有2159臺;按生產狀況分,正常運轉的有15483臺,帶病運轉的有6298臺,老舊殘缺需要更新的有2344臺。輕工局屬42家企業中,帶病運轉和需要更新的機器455臺,占38.31%,其余雖屬于正常運轉的,實際上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毛病。不僅如此,許多行業和企業還缺乏關鍵性的精密設備和必要的專業設備,如紡織缺乏精梳、絲光設備,塑料缺乏壓塑、注塑成型設備,醫藥缺乏冷凍、提煉設備,印染缺乏樹脂整理設備等。
第二,技術力量薄弱。據統計,1962年,武漢市工程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4.45%,1963年占4.92%,低于上海和北京的水平。全市295家機械企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6.6%,其中中央企業占9.5%,省屬企業占4.8%,機電系統占5.8%,儀表系統占4.38%。不僅如此,工人的平均技術水平也不高。60年代初期,武漢市有色金屬公司的職工80%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術差。1963年,化工局工人平均技術等級2.7級,3級以下的工人占63.7%;機電局工人平均技術等級3.6級,3級以下的工人占52.4%;輕工局工人平均技術等級3.16級;紡織局工人平均技術等級3.19級。新亞造紙廠工人平均技術等級只有2.5級。中聯制藥廠314名工人,53人沒有定級,一級、二級、三級工人共193人,占定級總數的74%。
第三,勞動生產率偏低,生產成本較高,產品質量有差距,缺乏名優產品。從總體上講,與上海相比,勞動生產率低40%至50%,生產成本高20%至30%,產品質量低一級到二級。以1963年為例,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針劑,上海每人每年生產55.8萬支,武漢為20.22萬支;紅磚生產,北京豆店每人每年生產10萬塊,武漢每人每年生產5萬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8157元,比上海低44.7%。產品質量的差距:武漢市有45種工業樣品,在武漢均為一等品,經上海鑒定,仍為一等品的12種;降為二等品的17種;降為三等品的15種。合霉素,上海超標準率為100%,武漢為37.79%;21支棉紗上等一級品率,上海為100%,武漢為91.45%;棉布出口合格率,上海為91%,武漢為70%;橡皮電線一等品率,上海為91.7%,武漢為8.2%??偟膩砜?武漢工業產品質量的主要缺點是:一級品率低,花色品種少,高檔產品少;產品造型不美觀,不新穎,不靈巧,色彩不鮮艷;不經久耐用,機械產品精密度不高。生產成本的差距:棉布,上海每百米成本為42元,武漢為48元;棉紗,西安每件成本為434元,武漢為483元;每臺縫紉機耗用生鐵,上海為31.53公斤,武漢為39公斤;石英晶體,北京每片成本50元,武漢為200元。
第四,武漢工業總量偏低。與上海、天津等城市相比較,武漢市的工業總量雖不斷上升,但仍然不高。1952年,武漢市工業總產值5.52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6%,是上海的8.29%,天津的28.01%。到1965年,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武漢市工業總產值達到31.23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位,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2%,是上海的13.57%,天津的47.07%。顯然,工業總量、所占份額均有提高,但仍然偏低。
第五,在工業建設的指導思想上一度存在著貪大求多、急躁冒進的傾向。1958年7月,武漢市委制定的“二五”工業規劃是一個“大躍進”的規劃,是急躁冒進的產物,并提出“苦戰兩年,改變面貌,把武漢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基地”的口號。因此,“二五”工業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忽視綜合平衡,不按基建規律辦事,只講“多快”,忽視“好省”,“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各種比例嚴重失調,基建規模過大,戰線過長,投資效益和經濟效益低下。據武漢市建設銀行1962年10月調查,武漢市地方工業1958年至1961年總投資3.8849億元,項目566個,其中,暫時無經濟效益的項目17個,投資1億元多,占投資總額的25.75%;報廢的項目共投資2582萬元,占投資總額的6.65%。這個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作者:易福才凃天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