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1日上午,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副局長、《中共黨史研究》雜志主編、武漢大學兼職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任貴祥教授在學院218會議室為學院研究生作了一場題為“黨史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和《中共黨史研究》的用稿要求”的專題報告。
在報告中任貴祥教授指出黨史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是社會上、學術界尤其是黨史學界比較關注的問題,他結合自己多年編輯《中共黨史研究》雜志的工作實踐梳理和歸納出了八大黨史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第一、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尤其是改革開放史。任教授認為中共黨史相對于中國通史來說,屬于專門史。改革開放初期,民主革命時期黨史研究掀起熱潮,研究陣容龐大,空白選題頗多,研究成果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到了90年代中后期,黨史研究重點轉向社會主義時期,而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又以新時期為重點,重點與熱點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改革開放時期30多年黨史是90多年黨的歷史研究的熱點之一。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現實理論問題。任教授認為重大的現實黨史事件及其形成的重大理論問題是黨史的熱點問題,這是大家的基本共識。中共十八大無疑是最重大的、現實的黨史事件,十八大報告提出了諸多重大理論問題,諸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是目前黨史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第三、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重要講話,尤其是關于黨的歷史的論述。任教授結合中共黨史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論述摘編”將此分為 12個部分:1、關于黨史的重要作用;2、關于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3、關于黨的90多年歷史;4、關于新中國60多年歷史;5、關于改革開放30多年歷史;6、關于黨的領袖和黨史人物;7、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8、關于中國夢;9、關于全面深化改革;10、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關于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12、關于黨史工作。這些都是熱點。第四、重大黨史事件或領袖人物紀念日或誕辰日。黨史是由無數大小時間和眾多黨史任務的活動組成的,其中重大的黨史時間紀念日,或重要領袖人物誕辰日,自然是黨史研究的熱點之一。每逢這樣的時刻,從中央到地方,從黨內到黨外,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包括紀念研討會,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均作重要講話,屆時自然而然成為熱點。第五、社會上及學術界關注或爭論較大的社會問題。任教授指出如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而引起的姓“社”還是姓“資”問題的爭論;90年代中期理論界關于毛澤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是否存在民粹主義思想問題的爭論等,一般說來,這類社會輿論界學術界關注高的問題往往成為黨史熱點問題;第六、口述歷史和領導訪談。任教授解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口述歷史越來越重視,做了大量工作,并有大量成果問世,主要有三類:1、領導訪談,也稱“高端訪談”,即對離退休的重要領導人和現任高級領導人的訪談;2、“口述歷史”,即對重大歷史事件當事人、親歷者的采訪;3、“追憶先輩”,即對已故、退休或在任領導人身邊的子女、親屬或前輩的追憶。這方面的黨史作品受眾面廣泛,頗受廣大讀者歡迎。第七、黨史學理論和黨史學科建設問題。任教授認為黨史學科建設問題,諸如黨史學科的歸屬問題、黨史研究的指導理論、黨史研究的對象問題、黨史研究的方法問題、黨史學史等等,應該說這是黨史學科“長遠建設”問題。這一方面研究內涵外延寬泛,研究難度很大,因此,目前專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希望大家予以關注?!吨泄颤h史研究》雜志對此比較關注,不時組織策劃刊發這方面文章,并為此專門開設了“理論與方法”專欄。第八、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問題。當代中國問題包括中共黨史一直是國外研究機構和學者關注地問題之一,尤其是中國改革開放在世界崛起的30多年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矚目,形成熱點焦點。
在報告中,任教授還結合《中國黨史研究》雜志的基本情況和用稿要求,提出了黨史研究人員在撰寫發表學術文章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一些具體的問題。在撰寫學術文章的時候,任教授認為需要秉記“四新”:第一、“選題新”,即從沒研究過的題目,能填補空白的題目;或者已有一定或相當研究的題目,選擇新的切入點。目前填補空白的選題確實不大好找,大量的是選取角度新的選題,每位作者在寫文章時一定要尋找新的題目,這是寫好文章的根本。第二、“觀點新”,任教授認為觀點是文章的靈魂,好的觀點是文章畫龍點睛之處,但是觀點新并非是簡單的標新立異,學術觀點應該與指導思想和立場方法緊密相連。第三、“資料新”,任教授談到黨史文章的資料,就像日常家庭生活中的糧食,即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下應該注意發掘地方檔案資料;注意發掘不同行業的資料;注意發掘不同類型的新資料,可以是檔案、會議簡報、過去的報刊、口述資料甚至是外文資料等;應該盡量利用他人較少運用或沒有充分利用的資料。如新近出版的21卷《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四、“方法新”,任教授認為運用新的研究方法,比如多學科交叉法、宏觀比較法、或者是用其他學科比如民俗學政治學的方法和視角做黨史研究,這樣作出的學術文章往往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最后,任教授告誡在座黨史專業研究人員在發表學術文章的時候要做到:第一、投稿要揚長避短、知己知彼、量體裁衣。對于廣大黨史作者來說,大體是兩種類型,即“大家”和“專家”,“大家”是鳳毛麟角,多數為某一領域的“專家”。作者對自己要有明確的定位,“大家”、“專家”不能篡位。第二、了解投稿刊物的性質和定位,即注意分清學術性還是通俗性刊物;注意分清專業性刊物還是綜合性刊物;注意區別全國性刊物還是地方刊物。第三、要注意相關學術刊物的用稿范圍和重點,不要盲目投稿,要了解投稿刊物的基本情況,做到有的放矢。第四、注意與投稿刊物編輯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要盲目投稿,作者把想寫的文章及內容觀點與編輯溝通交流,可以減少盲目性,如此撰寫的文章被刊物利用的可能性比較大,但要切記不能庸俗化,要有嚴謹的學風,抵制和反對學術不正之風,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作為黨史研究人員的學術作用,為中共黨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切實地做出自己的貢獻。
轉自: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朱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