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喜愛關注時事,四月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讓我對在深圳從事外貿工作的女兒平添隱憂,年邁的父母近來抱恙治療,多日心緒不寧,無暇顧及這鳥語花香的美好時光。
騎著電動車匆匆穿過鄉野,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襲來,抬頭望去,路旁槐樹正綻開串串白花。我駐足凝視,久違的笑容漫上臉頰,多日疲憊的身心終得片刻松馳。急欲抓住這最后的春色,獨享這一片清歡。
一對年近七旬的夫妻蹣跚而過,丈夫拄著拐,將重心倚在妻子攙扶的臂彎里。忽有走村賣水果的小貨車疾馳而來,車載音響正播放時下流行的《攙扶》,歌聲與眼前景象天然契合,惹我淚眼婆娑。
這情景使我想起癱瘓臥床十余年的母親。為讓我們兄弟安心工作,倔強的父親獨自擔起照料重任。每日田間勞作后,準時為母親備藥喂飯,自己病痛纏身卻隱忍著默默奉獻。前些年他為母親喝中藥采中藥引子,寒冬臘月匍匐在水溝內刨挖,十指滲血染紅藥引。
清明前夕,父親竟瞞著我們獨自做了拇指囊腫切除手術。術后未愈又逢母親病發,他忍痛攜母親求醫,母親讓他給我打電話,他執意不肯,還是堂嫂來電我才方知。父親總說:“你母親是為這個家累垮的,為她再苦再累,只要她還能陪我說說話,就不算孤單。”
這話令我想起外婆境況。自外公去年離世,九十高齡的她每見遺照便潸然淚下,家人只得將照片收起。春節拜年時,她絮絮追憶往事,不時用枯手抹淚的情景猶在眼前,勸慰總難撫平那蝕骨的孤寂。
三年前岳母猝然長逝,岳父至今未走出悲慟。今年忌日見他呆望別家老夫婦攜手漫步的模樣,眼神中充滿復雜的情愫,我方徹悟“攙扶”真義——那是日月同輝般的相濟,絕非子女孝心可替代。
往昔總嫌妻子嘮叨“騎車慢些”“記得吃藥”“不要飲酒”,如今卻愿聽她絮叨著端來粗茶淡飯。某夜讀到“相濡以沫的愛人方是此生至寶”啞然失笑——這道理竟要半生方懂。在這老齡化與沖突并生的時代,能有人攙扶守候,便是人間最美的春色。